Monday 1 June 2020

【一家你可能意想不到的黑马公司?】



*此篇的分享是希望大家对这家公司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不是提供任何的买卖建议。笔者也再此要和大家说明此篇深度分析文刊登的资料是2019年11月,距离至今也差不多有6个月有余,所以资料和资讯方面大家务必要先核对。任何的盈利或亏损笔者恕不负责,感谢大家!*


K-One Technology Bhd (企文科技)

By 牛奶冰  + V Invest Together




公司历史简介



企文科技(K1)是一家小型成长中提供全方位科技方案的公司,创办于 2001年,并于20061月在我国创业板(Ace Market)上市。早期的K1是一家手机配件设计和制造商,当时旗下的客户是上个年代火红的手机品牌Sony Ericsson, Samsung, 甚至后期还有为苹果制作手机配件。



2014-2015年的时候手机和电脑配件的EMS业务就占了超过一半的营业额,但随着中国的崛起不只是让这个行业的赚幅被压低,中国手机后起之秀Huawei, Oppo的出现也对欧美和韩国手机造成很大打击,让K1的业绩也一落千丈,当时也被很多基金全力抛售3天就让股价大跌超过50% (过后会提到),因此K1管理层决定在2016年从手机配件市场全身推出,冒险闯向新业务发展。



经过疼痛的数码转型过渡期后,目前的K1精通的领域包括IoT设备,医疗/保健设备,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聚合,安全/监控工具等等。通过锁定这些市场,除了让公司涉足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领域,公司也希望通过这些技术服务来提高赚幅。





公司的产品与服务


K1的核心业务分为3种:


1) 电子制造服务与产品/产能提升方案 (EMS and Innovation)



这个业务可以再细分为两大类:EMS和科技服务方案。




首先说EMS, EMS出身的K1虽然跟同行的规模相比并不大,这项业务在5年前开始也没有进一步的扩充,但K1所涵盖的技术范围还是相当广,就比如:高密度电子板组装SMT、自动光学检测AOIX-Ray检测、Plastic injection mouldingBox-build等等,基本上EMS基本该有的技术K1都具备了。







除了EMS之外,K1也提供客户一站式的产品/产能技术提升方案的服务,为客户打造IoT和融入工业4.0概念在生产线和产品里,也为客户设计、研发和制造相关领域的新产品。K1在这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从医疗保健设备、通讯设备、电子电器、再到汽车设备,跟传统的EMS公司相比会更加多元化。

由于K1拥有汽车领域的品质管理认证IATF 16949,再2018年也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物FDA的认证,让K1在汽车和医疗保健设备的供应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也提高了门槛。


2) 云端服务及软件 (Cloud and Software)



K1在今年初以2千万收购了G-AsiaPacific (GAP)60%股份,为自己开拓了一个非常具有成长潜力的引擎。GAP是马来西亚一家云端科技的领导者,主要业务有云储存、云部署和迁移、部署后服务、企业网站托管、数据恢复和备份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K1管理层看准了云端科技将是我国和东南亚未来几年高成长的一个领域,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传统的Server转移到更有成本效益的云端科技,并也计划在2020年收购全部剩余的40%股权。





这家GAP的来头也不小,目前与3家国际云端技术公司合作,提供这3家的云端科技服务,分别是Google提供的Google Cloud PlatformG SuiteAmazon.com提供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以及Microsoft提供的Microsoft AzureOffice 365


3) 系统安全服务 (Security and Safety)













    K1的集团结构:




K-One集团的子公司Big Ant Sdn BhdBigAnt)专门从事应用软件和电子监视/安全硬件的开发和集成。 BigAnt拥有自家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工程师团队,能够开发实用而新颖的安全产品和应用软件。此类产品和服务包括数据分析,闭路电视,生物识别设备和安全无人机。通过先进的技术系统对保安巡逻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保安人员的生产率,同时加强对房舍的监视。









云端科技服务



在了解整个云端科技和市场之前,首先要了解的是三大云计算的服务,每一种服务都有各自的需求和使用者:


传统的On-Premises是指公司在自己公司内设立Server room,使用自己的硬盘、自己的服务器、自己的网络、自己的平台和软件,所以整套都是自己管理。而云端科技服务的出现可以将这些部分的工作分包出去给服务供应商,也就是云计算公司。


简单来说,传统的On-Premises存储技术跟最全面的SaaS云端科技服务的差别就像:做Pizza.

On-Premises: 你买面粉、酱料、Cheese、煤气、烘炉、肉片、餐桌、餐具,亲手全全从头到尾制作来吃。
IaaS: 你买冷冻的现成Pizza、烘炉、餐桌、餐具来制作。
PaaS: 你叫Food Panda外卖已经可以吃的Pizza,你用自己的餐桌和餐具来吃。
SaaS: 你直接到Domino Pizza用他们的餐桌和餐具来吃。

根据Synergy研究显示,在目前来看IaasPaas仍然时增长最快的市场,同比去年的使用率增长超过40%,并且都是以云科技的3大巨头Amazon, MicrosoftGoogle

为领头羊。



SaaS则被Microsoft尤其是他旗下的Microsoft 365给牢牢霸占全世界云端市场份额霸主。对于无法自行开发平台或软件的企业,他们想转型使用云端技术的话就需要SaaS的供应商,而且这个需求会在未来几年快速上升。




根据Gartner统计研究预测,SaaS云端服务目前占据云端市场营业额最大,因为SaaSValue added服务价格比其他的还要高,但增长率却不是最快的。反而最基础的IaaS在未来4年预测的增长率高达151%,是所有云端服务类增长最快的一个。

由于不少愿意转型云端的企业例如银行和工厂,他们或许已经有自家的平台和软件来运行日常工作,但长远来看云端科技要比On-Premises数据库有更好的成本效益。因此他们只需要向云端供应商租用硬体基础设备,然后将自家平台和软件链接上云端就可以日常使用了。这也是为何IaaSPaaS在中短期仍然是增长最快的云端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IaaS云端服务在全球有接近80%的云端市场率都集中在这5家公司,分别为Amazon, Microsoft, Alibaba, Google, IBM,并以AmazonAWS最大市占率。而K1所收购的GAP是这5大云端公司其中三家的合作伙伴,GAP有提供Amazon, Microsoft, Google三家的云端服务和技术支援。

主要驱动着云端技术成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有效率的控制营运成本:
云端服务可以根据自身所需的存储空间和服务来订购,假设公司目前需要20TB,明年需要30TB,后年要降低至15TB,都可以根据所需用量来支付,就是“用多少付多少”。
On-Premises自家数据库和服务器则不同,你今年要用20TB,明年要增加至30TB你需要购买额外硬盘、额外支付安装费、需要时间去调试;而如果后年如果要只需用15TB,你就浪费了那些没用到的硬盘空间,就像买了很多冰箱却没有东西要放的道理。另外公司也不需要特地聘请自家工程师来维护这些服务器的问题。

以下是使用AWS根据普遍的规格计算出来省下的成本开销:

2 软硬体的有限寿命
先说软体,大部分的软体或平台都需要购买执照,也要定期安排做升级和更新执照。而硬体一般上的平均寿命就是5年,每5年都需要做一次硬体大升级或更换新的硬体设备,这将要耗费额外的资本开销来应付。就如下图所显示,企业每5年就需要进行大升级,平时也需要聘请IT工程师来维护自家数据库,这些开销长期来说比使用云端还要贵。



3 法律或规则的合规 (Compliance)
在一些领域比如银行、金融、医疗保健,客户和营运的数据是需要符合法律合规的,既不能把数据存储在自家的数据库里,需要保存在第三方数据服务商以避免被滥用,而云端科技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4 安全保安和修复
虽然将数据库存储在自家数据库看似更安全,但如果自家的防火墙不够完善、保安技术不够的话也会导致资料外泄或被盗取的风险。而云端技术供应商例如Microsoft就聘请了超过3000位的数据保安专家、并且用最先进的保安技术来保护你的数据和系统,这些都是单一企业无法做到的。
此外,Downtime是每一家企业或工厂最不想看到的,短短的10分钟downtime也可以对一家工厂造成不小的损失,更别说是数据丢失。而云端技术公司一般上能够比自家在数据backup & recovery方面做得更完善和安全。以下是Microsoft对比On-PremisesUptime & downtime差距。

总结来说,云端科技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而且增长速度在中短期是有增无减,根据CSA的调查也显示未来的12月里使用自家数据库的企业将大幅降低至少过一半,而云端使用者将会越来越多。云端虽然让使用者少了设备控制权,但所带来的好处还是远多过坏处的,随着AI, IoT, IR4.0的普及化将更加提升云端的使用量和增长。







管理层 + 持股现况



Ir. Edwin Lim Beng FookDato Martin Lim Soon SengBjørn Bråten2001年一同创办了这家公司。Ir. Edwin Lim Beng Fook是公司最大股东, Dato Martin Lim Soon Seng 则是是公司最大股东,两人也是公司的 CEO 兼主席。Bjørn Bråten,则是第三大股东,于2001220日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并于20081219日成为非执行董事。








Ir. Edwin Lim拥有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商业研究理学学士学位(荣誉)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机械工程理学硕士学位。
他是在马来西亚工程师委员会注册的专业工程师,也是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的法人成员。他还是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的注册工程师。
他也曾在三个跨国公司工作了近20年,Mobil OilMalaysiaSdn BhdRenoldMalaysiaSdn BhdAMP ProductsMalaysiaSdn Bhd(现称为Te Connectivity)。

DatoMartin Lim拥有英国赫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荣誉)和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他还拥有英国考文垂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他是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的注册特许工程师。毕业后,他在英国的一家精密塑料成型公司担任工程师,随后在职业发展中担任了TFP Precision Industries Sdn Bhd(一家本地/欧洲合资企业)的工程师,经理和首席执行官足足14年。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Dato Martin Lim 居然也是我国龙狮总会的主席,无论是在公司内或公司外都非常有名望。


第三大股东则是挪威人,Bjørn Bråten,于2001220日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并于20081219日成为非执行董事。他从事通讯业务已有20多年,曾担任过各种领导职务,包括各种国际公司的市场总监,副总裁和总裁/首席运营官。他拥有挪威电信学院 Telecom College, Norway)的工程学文凭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Economics and Master in Management of Norweg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way),并拥有挪威挪威管理学院的管理学硕士学位。




可见三位公司的灵魂人物都从低做起,对公司及生产线的运作拥有非常丰富经验,足以带领K1的主要业务 - EMS 的发展。


在管理层持股方面,三位公司创办人的持股还是蛮高的,三人总持股就接近35%了,所以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还是一致的,毕竟也是一手创办的公司,会竭尽所能。
而整体持股方面可以看出散户的数量还是蛮多的,而且股东人数很高,除了3大股东之外,其他的股份较分散,这个会某层度降低股价的上升动能。

而让我感到比较有趣的是K12014-2015年辉煌期时,曾经是国内外众多基金收入囊中的个股,当时持有的基金就包括CIMB, RHB, KENANGA, MANULIFE, EASTSPRING等等,非常受欢迎。但2015年后K1的手机配件业务大受打击,管理层也决定忍痛进行技术大转型,导致基金大量抛售,当时3天内就让股价跌了50%

2015年辉煌期和2019年大股东名单对比:






经营状况 + 财务数据


从上图可见K12014-2015年经历了辉煌期后,在2016年开始随着中国品牌智能手机例如华为、小米、OPPO的崛起而打压了K1当时的客户Sony Ericsson, 三星,为了维持市场份额,现有的市场领导者和同行将在供应链施加价格压力,从而对K1造成严重的利润挤压,盈利也变得微薄。

2016年的年报里,管理层提到他们最终决定忍痛完全退出手机配件的ODM业务,并打算转型至物联网IoT设备,医疗保健/医疗设备,电子可穿戴设备等下一波技术浪潮,管理层也深信这将是接下来几年的大趋势,目前看来管理层的这个冒险转型是值得的。经历两年的转型过渡期后,公司的盈利开始复苏,成本已经得以控制,在2018财政年已经转亏为盈。

今年3K12040万令吉现金完成了对云计算公司G-Asia Pacific Sdn. Bhd. GAP)的60%股权收购,并打算在近期完成收购GAP的剩余40%股权。 GAP 也承诺了每年提供425万令吉的利润保证,然而GAP的目前估值为3400万令吉,是目前盈利保证的8倍。管理层也非常有信心的说明此次收购将补充集团在工业4.0的支持下在价值链和生态系统中现有的主要活动,这也是数字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


从最新的两个季度来看,K1完成收购后进行整顿也相当顺利,营业额和税前盈利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改善,而整体来看公司也已经走出了过去亏损的窘境。


 公司长期保持着净现金状态,这对于未来的收购整合发展都很有优势,单靠内部资金已经可以完成扩充。



K1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来自欧洲区域高达RM50m,占了营业额的大约68%,对比上一年的话欧洲的营业额是RM 62m, 所以这区域的营业额已经下滑了,但却从其他地区例如本国、亚洲、美国那边的增长得到缓冲。

K1大部分的业务都是以美元计价,所以美元兑马币的波动会造成公司不小的影响,以目前来看美元兑马币每波动5%将对净利造成接近10%的影响。





总结




科技领域是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性大趋势,投资科技领域或许隐藏着无数的危机,但也隐藏着许多财富宝藏。科技领域里的公司除了要伺机寻找商机,也要有大趋势的嗅觉、技术竞争能力、管理能力,而K1这家冷门的小型科技公司从成立的2001年至今也经历了不少像金融危机的风雨,仍然能够生存表示公司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能力。

比较让人欣赏的是K1的管理层非常有眼光和远见、也有勇气毅力去将公司转型,从本来没落的行业带领公司踏入前景明朗的行业,有勇又有谋。虽然目前从基本面来看公司还没有优秀的成绩,但已经在过去3年的转型过渡期里熬过,也成功转亏为盈,而且如无意外最新的财政年业绩将比去年更好。

K1目前处在谷底翻身的阶段,在IoT设备、医疗保健和汽车设备逐渐复苏的业绩和领域前景,配合网络安全和工业4.0方案,加上今年开始进军云端科技业务,又获得FDA, IATF等认证,多个引擎已经启动准备大举进攻未来几年的科技大趋势,一洗过去3年的转型低潮。而且随着5G, IoT, 工业4.0的普及化,将会大力推动K1目前各项上述提及的业务增长,尤其是云端科技服务的潜能仍然还未纳入公司的估值里,未来可期。


*此篇的分享是希望大家对这家公司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不是提供任何的买卖建议。笔者也再此要和大家说明此篇深度分析文刊登的资料是2019年11月,距离至今也差不多有6个月有余,所以资料和资讯方面大家务必要先核对。任何的盈利或亏损笔者恕不负责,感谢大家!*

大家也可以在面子书支持我们,随时有好康分享!

V Invest Together:
https://www.facebook.com/V.Invest.Together
牛奶冰:
https://www.facebook.com/icemilkinvestment

孙子小弟:
https://www.facebook.com/suntzuxiaodi

==========================================================================================================================
以上的报告内容是我们去年编写给Truevestor Club会员的,如果想得到更多如此高素质的个股分析报告,也想更早获得第一手资讯和了解我们众多的服务,可以填写以下表格获得详情: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eAB7-CHloeYxBQem6zVtEfN25Y3ec3EH_m1C4AV57V2Ac_A/viewform?usp=sf_link

免费群组即时得到我们最新资讯更新:https://t.me/quantechpro